位于镇平县城郊乡尧庄村北侧,安国城遗址为河南A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出土大量汉代器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镇平人土话是“安古城”。它位于县城正北几公里处。村子附近的沟里有很多破破砖烂瓦,人们说这些都是古代留下来的。
安国城遗址为河南A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出土大量汉代器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今位于镇平县城郊乡尧庄村北侧,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80米,文化层厚3--5米。内含仰韶、龙山、夏商文化遗物。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主要有斧、铲、凿、镰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鼎、钵、盆、豆、杯、尖底瓶等。其他有房基、烧土、柱洞、灶坑、灰坑、水井、墙垣及大量石料等。另外还出土有战国弩机、新莽货泉、汉代铁范、宋代瓷器等。对于研究南阳西部新石器时代文化及申吕古诸侯国有重要学术价值。
在汉代故城的东南边,挖出瓮窖藏汉代的铁范和铁器,瓮口用铁鏊封盖,其中铁范61件、锤6件、六角 9件、圆形 3件、齿轮3件,权1件, 锤范的造型工艺非常科学,互换性能非常好,合范和开范都很方便,根据尺寸统计,知道锤有多种规格,它的误 差仅是毫米级,研究铁器铭文知道,是王姓私营作坊的产品。“吕”字锤范来自江苏西北部铜山县,汉代的吕县地知道对“ 工 ”的命名,既有私营铁器,也有官营铁器,镇平安国城铁范,铁器的发现,有重要意义,铁质铁范的大量出土,表明铁制品是作坊大量生产的产品之一,反映了南阳冶铁业的高度发展水平。
安国村一带传有西汉丞相王陵的墓冢。退休干部王传恒经过多方探询,得知墓碑踪迹,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于2019年5月,在村东河底的淤泥中挖掘出了这块珍贵的墓碑。
“汉太傅懿候王陵之墓”碑,半圆额。碑通高150厘米,宽54厘米,厚14厘米。碑阳半圆额上刻“一代硕辅”,正中竖刻“汉太傅懿候王陵之墓”,碑阴由贡生李自强撰写的“汉太傅懿候王陵墓表”,记述王陵墓在安国寺后,通过寺僧人访其遗址,墓所在“荒烟蔓草”间,碑碣无存,垄高二尺余。谋欲为候表墓。庠生王廷藩等“封其垄”,立墓碑,由贡生李自强记其事,“从此前贤故迹不至久烟云尔”。立碑时间为清光绪十九年。
此碑记述了清光绪年间,国子监太学生李子强等人寻找王陵墓,县学生王廷藩、太学生许傅彬等人重封墓丘,并为之重新立碑的经过。
碑文大约如下“邑中有云王陵墓在安国寺后,数年前,余探亲镇平城内,与书院未毕业的学生徒步访其遗址。论之寺僧俗姓孔者,乃得之于荒烟蔓草间。碑碣无存。垄高二尺许,相与唏嘘者久之。……”
王陵墓冢应该为衣冠冢。
此碑现被重立在村中铁路桥下,碑旁边有新立的“王陵墓碑重立记”碑。
王陵(?—前181年),楚国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出身沛县豪族,交好雍齿,早年被刘邦以兄礼相待。秦朝末年,刘邦攻陷咸阳时,王陵带兵割据南阳郡,不肯从属于刘邦。刘邦攻打西楚时,以兵属汉,其母为项羽所俘,毅然伏剑自杀,尸身为项羽所烹。王陵决心归顺刘邦,随其平定天下,最终封侯拜相。汉高帝六年(前201年),论功行赏,获封安国侯。汉惠帝六年(前189年),相国曹参去世后,王陵任职右丞相,与左丞相陈平一同执政。汉高后元年(前187年),得罪吕后,迁太傅,剥夺实权,不再上朝。
汉高后七年(前181年),王陵去世,谥号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