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穰东镇老街道上,即今邓州市穰东高中西二百多米处,有一座宽五米、长约十几米、高五米左右的单孔大拱券桥,东西横贯护城寨河(原名湛河)之上。桥不算大 ,因桥身镶有九个龙头,故名“九龙桥”。
明代中后期,皇帝为了防止各地藩王们串通作乱,加紧了对藩王的管控,要求“亲王们终生不得相见”(著名的“二王不相见”之说),更规定各路藩王即是出城扫扫墓、溜溜弯也须千里迢迢向朝廷报备申请,若没有皇帝的许可,那就得老老实实地待在王府里;
明嘉靖四十二年,唐顺王朱宙永这次不知费了多大的劲,通过什么样的法子,才得以西去淅川香严寺拜佛,他的车队就滚滚碾过老先生脚下的石桥。
望着不甚宽阔的后来整修过的桥面,也不免有些困惑——
这就是那位从南阳王府出发的大明藩王朱桱后裔朱宙永一路西行去淅川香严寺寻友拜佛时所建的御用石桥吗?
这就是那出身本高贵、造型本不俗的唐王桥之一吗?
这就是那经历了四百余年的风雨销蚀,仍坚韧地托起日月星辰的传说中的九龙桥吗?
原有的石制栏杆已部分缺损,前面的老队长说,因曾有小孩从桥上掉下去的事故发生,他后来组织人用水泥仿铸古石柱、石栏,做了简单的维护。现在看来,整修后的石栏,倒也有那点意思,尽显古朴、厚重。
时至今日,裂缝道道的九龙桥垃圾遍地、杂树围堵、民房挤占,早已伤痕累累、疲态倦容、备受冷落。
镶嵌的龙头,在枝叶杂草间静静地踞守在时空里,通过那依稀可辨的雕刻着的龙纹、龙鳞、龙眼,你可以想象到它当初镇守着翻滚湛河水的气势,无奈如今只落得残龙卧空壕。
“煤灰废纸满处抛,枯枝败叶当头罩”,这个石质龙头被垃圾遮得严严实实,我清理了半天它才露出了仍然残缺不全的面目。
河道里缺少了水,但不缺的,是满眼的污秽垃圾。
由圆形石柱、长条状大青石所构成的基座,它支起了大明藩王唐定王后裔的御用龙桥及护坡,它也见证着一个王朝从兴到衰的过程,但它也最终没能撑起逐渐失去了对政治的追求、而不断追求腐败和人生享乐的藩王们轰然倒塌的大厦。
望着九龙桥,忽然想起我们这一带,亲友见面互致问候时,总习惯地将吃晚饭称为“喝汤了没有?”,这一习俗就与南阳的第一代大明藩王有关,他为了满足自己的奢靡挥霍,强令黎民一日三餐改为两餐,那老百姓晚上只能偷偷煮点野菜汤,因此,“喝汤没?”沿袭至今。
不知这次唐定王的后裔唐顺王朱宙永是打着怎样的“心系百姓”、“祈福为民”的旗号,才获得了朝廷的许可同意,得以出得城来透透气,于是乎哪管他百姓“喝汤没喝汤”,一队队人马浩浩荡荡地从百姓建造的龙桥上碾过、西行·······
作者:笑熬浆糊
微信号:stp13838711986
公众号:tushuodengzhou(图说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