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旧址均位于淅川县老城镇政府南3公里处的丹江口库区水中。由于修建丹江口水库,老县城搬迁和淹没,旧址拆毁。
从码头眺望淅川县老县城
1939年8月,为便于开展统战工作,中共豫西南地委向省委建议,将在淅川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的地下党员宋藩舟,从竹沟调回淅川筹建县委。10月初,宋藩舟回到淅川,与地下党员马泮水一起研究筹建县委工作。1939年11月初,豫西南地委书记李炳之到淅川,成立中共淅川县委,由宋藩舟任书记、马泮水任组织部长、章凤梧任宣传部长。至1941年6月,中共淅川县委在全县8个区中陆续建立5个区委、2个直属支部和4个直属党小组,党员316人。
1938年春,日军入侵河南。7月,彭雪枫代表中共河南省委和长江局军委提出,南阳党组织应向西发展,积极准备建立豫鄂陕边区根据地,为中央准备新的后方。豫鄂陕工委按照这一指示,先后派大批党员、干部到豫鄂陕边区开展工作。淅川县盛湾镇周湾村人、共产党员周尚杰,由延安“抗大”毕业后,被派回淅川开展工作。周尚杰回到淅川后,发展进步学生王煜为中共党员。豫鄂陕工委决定建立中共淅川县工作委员会,指定周尚杰任书记、王煜任组织委员,由豫鄂陕工委直接领导。8月,中共镇平县委改为中心县委后,中共淅川县工委奉命改为中共淅川区委,驻淅川县城,隶属镇平中心县委领导。1939年11月区委撤销。1938年7月至1939年11月,中共淅川县工委、区委共发展党员128人,先后建立8个党支部、5个直属党小组。为淅川地下党组织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1948年5月6日,淅川解放。中旬,中共淅川县委建立,属中共豫鄂陕六地委领导;6月属豫西六地委领导;1949年3月15日后属中共南阳地委领导。初建驻淅川县城(老城),1948年5月下旬迁至上集,同年6月中旬又迁回淅川县城。
1948年5月9日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建立,隶属豫鄂陕第六专署领导(1948年6月该专署改名为豫西第六专署)。1949年3月,归属南阳专署领导。机关驻地5月中旬前在县城(老城),中旬后移至上集,6月上旬又迁回县城。1949年7月30日,按照河南省政府通知,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改名为淅川县人民政府。
淅川县大队建于1948年6月初,有官兵400多人。6月中旬改编为独立营,7月又改为县大队。1949年1月,根据豫西六地委、六专署决定,淅川县大队扩编为独立团,番号为独立十六团,有官兵1500余人,既属军分区统一指挥,又隶属县委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