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丹江移民民俗馆地处风光秀丽的丹江口水库西岸的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蚂蚁沟村东南2.5公里)。该馆是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研究的基地,是展现丹江口库区移民历史、民俗风情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首个水库移民民俗纪念馆。
鱼关村是淅川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0个试点移民村之一,2009年8月22日,该村188户居民893名移民全部搬迁到唐河县。
为记录展示移民历史,讴歌传承移民精神,河南日报(农村版)南阳记者站高标准建设了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研究基地、移民民俗馆。目前,已建成作家创作研究基地、移民广场、移民纪念碑、移民民俗展览馆、移民纪念林等,收集展览2000余件移民生产生活实物、2000余幅移民图片、30余类移民图书等,再现了一部生动的南水北调大移民搬迁史,弘扬了舍小家为国家的移民精神,也是新时期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淅川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位于盛湾镇东南8公里处的鱼关村(试点移民村,已于2009年搬迁至唐河县东王集乡)丹江移民民俗馆附近。有一座仿四合院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门眉上镶嵌着一个大匾,上书“星火燎原”。这就是中共淅川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中共淅川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建于 1938年12月初,镇平中心县委青年部部长王锡璋不顾百余里的跋山涉水,徒步从镇平到了淅川,与淅川地下党组织骨干周尚杰接上头,周尚杰汇报了淅川地下党活动情况,其中宋湾区姚营(位宋湾西4公里的小自然村)发展党员7人,骨干姚长存。区委决定建立姚营党支部。王锡璋书记认为已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同意建立。当天在姚营小马岭姚长存的住宅,秘密召开党员会,区委决定并宣布由姚长存任支部书记,马德泉(马湾人)任副支书,杨清选任委员。
支部建立后,按照分工,几位党员遵守纪律,严守秘密,学习上级党组织有关精神,积极开展工作。一直坚持到1941年11月下旬,支部存在了3年零1个月。其间,支持串联发展周边的陈岗、马蹄沟、马川、马湾、王坑、兴化寺、四条岭等8个支部。多数党员参加在四峰山、横山凹举办的党员骨干培训班。并组织参加1941年11月22日声势浩大的宋湾农民起义。但因宋湾农民起义失败,为保存势力,支部书记姚长存根据县委“撤退隐蔽精干”指示离开淅川,之后该支部停止活动。
因姚营村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丹江库区淹没区,于2010年该村搬迁至平顶山市的舞钢市。盛湾镇党委为不忘初心,发扬该党支部革命精神,2018年依托鱼关丹江移民民俗馆建起“中共淅川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