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台镇,位于唐河县西南部。新莽时期,王莽在此筑镇帝气台,取名苍台,并建寺、驻军形成聚落,得名苍台,沿用至今。苍台镇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境内有古谢邑(国)遗址、王莽新都城遗址、卧虎城遗址、汉垱遗址、汉墓等。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除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等之外,民间传统艺术在唐河西南部及湖北枣阳、襄阳一带影响很大,其高台曲、狮子舞与唢呐名扬周边乡镇。
2025年8月被河南省民政厅评为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
阎普润纪念馆位于苍台镇阎庄村,北临X010县道。
纪念馆占地面积7330平方米,其中建筑区面积1600平方米。200年6月开工建设2021年3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为中国传统四合院院落布局, 座东朝西。主体建筑为阎普润纪念馆,馆前广场上矗 立着阎普润烈士半身头像雕塑,像高2.32米。左右两侧厢房为村史馆和党史馆,馆外有党建 、法治两个主题广场。 展馆分为“书乡毓秀,奋迹戎行”“播撒星火,唤起民众”“弄潮唐河,武装暴动”“沁阳抗日,壮烈殉国”四个单元,分别展示了阎普润烈士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和开展党的工作以及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资料详实,图文并茂。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都进行党史学习和牢记“初心使命”教育。以 及对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
阎普润,生于1906年,逝于1938年,唐河县苍台乡阎庄村人。幼时在唐河县立第一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923年考取开封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秋季,他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
1927年1月,阎普润应中共党组织的委派,重返故里,投身地下斗争。在阎庄,他创办了平民夜校。2月,创立阎庄党小组,担任组长。同年11月,阎庄党支部正式成立,阎普润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12月中旬,县委进行改组,阎普润同志被任命为县委书记,并成为豫南特委的委员。同年,河南省委策划了汉龙滩暴动,阎普润由于泄密被捕,被押解至赊旗镇的建国军总部。后得益于开明绅士刘莪青等二十余位人士的积极营救,阎普润才得以获得保释,重获自由。
1930年2月,阎普润凭借黄埔军校的毕业资历,投身于豫陕边区的建国军樊钟秀麾下,被委以重任,担任驻许昌建国军独立第二师的少校参谋。1932年,阎普润担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0师第3团副团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的烽火全面燃起之际,阎普润担任国民革命军第53军第116师第498旅第995团的上校团长。
1938年5月,995团被派遣至沁阳市王曲乡十八里村执行防御任务。5月6日的拂晓,日军集结3000余人,对十八里铺(今沁阳市王曲乡十八里村)发起了猛烈的攻势,阎普润率领第2营和特务连英勇反击。日军凭借强大的火力,终究突破了我军阵地。阎普润指挥第2营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屡次将敌军击退至村外。
在日军连续猛攻下,十八里村的北、南、东三处哨门接连失守。阎普润率领官兵与日军展开了激烈巷战。 双方在村中展开了拉锯战,阵地几经易手。战斗中,阎普润的左臂受伤,但他依然坚持在战场上指挥作战。
战斗至黄昏时分,日军增援部队大批抵达。阎普润率领的第2营弹药告罄,陷入绝境,他带领剩余的80多名战士向西哨门发起突围。在西哨门外的激战中,阎普润身受多伤,他命令随身的卫士迅速撤离,而他自己则将最后一梭子弹射向敌军,随后用佩枪对准自己的胸部,英勇殉国,年仅32岁。是役,阎普润团共击毙日军300多人。
阎普润英勇就义后,国民革命军第53军随即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追悼大会以示哀悼。496旅的旅长刘希程特地派遣专人,将阎普润的遗骨运送回其故乡唐河,并在县城东南的文笔峰下举行安葬。之后,遗骨又被迁至阎庄村。
《新华日报》刊登文章《沁阳激战,我团团长阎普润英勇捐躯》。国民政府追赠阎普润陆军少将之衔。
2025年8月29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了第四批43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南阳阎普润、王平2名英烈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