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地览胜 > 名胜浏览 > 湍东郭氏祠堂/银杏树

湍东郭氏祠堂/银杏树

2023-05-06 17:05:43

郭氏祠堂位于内乡县湍东镇庞营村内。

郭氏祠堂.jpg


该祠始建于大清同治年(1869年)间,为郭营村第六代郭瑶池筹建,瑶池公逝世后,祠堂尚未完工,后在瑶池公儒人庞氏的主持下得以继续,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腊月正式建成,前后共历时数年。

郭氏祠堂南北长75米,东西长23米,建筑面积716平方米,原三进四院,古木参天,石碑林立。相传郭营村郭氏为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因而,郭营村郭氏祠堂与其他祠堂不同,祠堂内龙头兽脊,钢叉铁戟,雕梁画柱,颇为考究。

解放前,大门外两座雄狮立于南门两侧,数十棵古柏参天,且有四座龟驮碑记载着郭氏家庭情况及田产功业。大门高大巍峨,即使人骑在马上也可不用弯腰进去。进入大门后,一圆形月亮门清晰可见,砌有花格的院墙依然坚固。穿过月亮门,进入二院,内有古松一棵、古银杏树(现属古树名木)、古梧桐树一棵、古木瓜树一棵。穿过对庭,进入三院,有一棵古银杏树(现属古树名木),然后是拜殿,走进后院即见大殿,此处存放着祖先神牌和神龛。每个大院均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祠堂四周有院墙,东西南北分设四个高大的楼门,有族人轮流值班护卫,后被土匪烧毁,拜殿东山墙有一小碑,记载着修建祠堂的故事和瑶池公独子天佑被害死事实。祠堂大门、各房门和内屋中堂均挂有匾额,总计有30余块,均是各地显贵赠予,歌颂办义学之功德。

郭氏祠堂的一院两旁为伙房,二院对庭用于会客之用,三院正房为拜殿,四院为正殿,用于存放牌位之所。逢年过节,郭氏族人在拜殿按长幼面向大殿,向先祖举行盛大的拜祭仪式,每年大祭一次,声势浩大,拜祭历时七天。其余房产,开辟为郭氏义学,供先生、学生住宿生活之用。

据《内乡民俗》记载:“同治十年(1871年),郭氏于大渠河祠堂设立成善义学。”章丙焘任内乡知县时,设四大义学,郭氏祠堂即是有名的城北义学。时祠堂有近百亩田产,收入供先生之资,凡郭氏子弟无论贫贱富贵皆可入学、免费吃住,从而吸收大量本村子弟入校,外姓、外村、外县很多学子也慕名而来。1902年,张之洞等一批能人志士,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奏请学堂章程》,要求废除科举取士,废除八股文,兴办新式学堂,光绪帝颁布《钦定学堂章程》,郭氏祠堂即改为洋学堂,民国初年又改为国民小学。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日寇侵略,县城镇一小迁入郭氏祠堂,当时是全县和宛西最大规模的完全小学。新中国成立后,郭氏祠堂一度办有初中、小学,成为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中心学校,至1996年学校从郭氏祠堂迁出。

郭氏祠堂见证了清代、民国、新中国的基础教育,并为各个时期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199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别庭芳传奇》,在郭氏祠堂祠堂拍摄。2009年,由河南大象影视制片有限公司出品,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题写片名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野茱萸》,三分之二镜头在郭氏祠堂拍摄。

独特的结构和布局,深刻地反映了中原地区的种族观、道德观、文化观,也体现了中原地区的家庭意识、民族意识,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内乡地方志和地方教育史的活标本,2016年6月被内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祠堂的二院和三院内各有一棵古树名木保护树木。这两棵树都是银杏树,树龄都在210年。高的一棵高26米,胸围285厘米,树冠16米,保护编号:豫RE26。另一棵高17米,胸围160厘米,树冠9米,保护编号:豫RE25

Copyright ©2011 南阳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

南阳大观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1683755 blxx@list.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