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内乡县赵店乡吕营村北的魏岗村(现红堰村)。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黄霸在丞相任上去世,谥号定侯,死后便葬在这里。一是因为内乡的山川秀丽,土地肥沃,黄霸生前喜欢这个地方,二是黄家人部分迁移至内乡居住,所以冢地就选择在内乡湍河之畔。据1932年石印版《内乡县志》记载:“东汉(疑为西汉)丞相建成侯黄霸冢在县北二十五里,阳夏人。”
黄霸公冢原来很高大。据《内乡县志》记:“黄霸冢,东汉丞相建成侯黄霸,县北20里,阳夏人。(太康)”死葬于此。其冢高约18米,每边长约43米,底部面积约1800平方米,为内乡县之第二大冢。该冢未曾破坏,基本上维持原状。然而,现在的黄霸公冢却面目全非,据新修内乡县志记载:“黄霸冢,南北长8米,东西宽7米,高4米,1982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汉书・循吏传》记载,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据《中湘黄氏四修谱》记载,黄霸是春申君黄歇之兄黄开业的第七代孙。但大多数黄姓家谱认为黄霸是春申君的直系后代,出自黄歇长子黄尚之子黄广。
史称黄霸自幼学习法律之学,有大志,留心仕途,年轻时即为乡里豪杰。曾役使乡人到云陵(今陕西淳化县)做事,他的家族也因此从淮阳迁徙到陕西云陵县。汉武帝末年,黄霸曾花钱买了一个侍郎谒者的小官,但因兄弟犯罪连坐而免。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在左冯翊买了两百石的卒吏。后因为官廉政、精明能干,又足智多谋,富有领导才能,升为河南太守丞。为政期间,处议当法,持法宽平,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召升为廷尉。在廷尉中又以公平正直闻名。后因夏侯胜批评皇帝诏书,犯不敬罪,黄霸因同情夏侯胜,也被捕入狱。出狱后,汉宣帝又任黄霸为扬州刺史,旋即升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
黄霸任颍川太守八年,力劝农桑,重视教化,政绩斐然,史称“(黄)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公元前56年,宣帝下诏,封黄霸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旋拜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黄霸代丙吉为丞相,政封建成侯(建成侯国在今河南永城县),食邑六百户。但史称黄霸擅长治民却不善于为相,他当丞相五年,建树却不是很多,风采不如前任,名声也逊于他在颍川太守任时。不过,“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后世把他与龚遂一同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循吏之代表。
在河南省民权县也有黄霸墓。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黄霸墓 ,在考城县东北十里。汉《循良传》:“黄霸,字次公,淮阳人。”卒于此,有碑存。明代《大明一统志》记载:黄霸墓在考城县东北十一里(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
在内乡还有一叫黄霸的古人,也很有名。他是西汉末年赤眉军将领,曾在赤眉修寨,抗击王莽军围剿。祥见本网“赤眉古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