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村曾是南召的名镇之一。位于县城李青店之东,老县城云阳镇之西,相距各五十华里。刘村是方园左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刘村乡、刘村区所在地。区辖柴岗、上店、下店、寨凹、芹菜沟、前湾、黄道沟、罗汉、燕扒、梁沟、大石头沟、张沟、红土沟、畅扒等村。
刘村街的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长三里多地,形似簸箕。村民有五百多户人家,两千多口人。街上有一条公路,穿街而过,有墙起伏环绕,有东西门楼庄严雄壮。东街稍弯多小店,西街笔直多商行。北依伏牛山、岗峦绵长,东与南有留山河,西有西洛河,皆汇入白河。
刘村的教育比较发达,是南召的文化重镇。街上有两所小学和一所私立南都中学,培育了大量人才。东庙,先是山陕会馆,后为学堂。早在1923年曾办过女子小学两班,后是淯东小学和刘村完小的校址。出名的学生有褚怀理、郭海崑和张中仁等。解放后南召教师和区乡干部队伍中,刘村人占五分之二。
刘村街,文化生活比较活跃,民俗淳厚。东大街的戏楼,属古式建筑,别具一格。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雕梁画栋,飞檐走兽,四角系铃,铃声悠扬。楼下是过道,可通后坡;楼上内墙,绘有两只老虎,眼睛流彩传神,栩栩如生。戏台出入口处,刻有“镜花水月”和“出将入相”的额联。戏楼对面是火神庙,有十几层台阶,可供登高看戏。每当年节或农闲,夜幕降临,戏楼上演古装戏曲、越调,全街人扶老携幼,自带椅凳,欢聚于此,或坐或站,看得津岸有乐而忘返。曾有“后坡女人曲子迷,面条下到水缸里”的笑谈。
刘村是个水旱码头,是方圆几十里的物资集散地和经济中心。其繁荣程度,仅次于老县城云阳,属南召第二大集。每当逢集,四乡八保的乡约定俗成,肩挑、车拉、手挽,卖柴、卖草、卖菜、卖鸡蛋、卖农副产品的,成群结队。变卖之后,秤盐、灌油、撕布、买粮。东大街多饭店、小杂货铺、小理发店、骡马店。唯有王文星、王运芳父了延年药堂,规模较大,医德较好,加之王运芳善唱大调曲,看药的听戏人不少。西大街,一街两行,生意兴隆,人群挤拥动。多种叫卖声,不绝于耳。有粮行、盐行、布行、丝行、金直饰行、各种商行应有尽有。
1958年大兴水利,修建鸭河口水库,淹没区的刘村人分别迁往桐柏县吴城和社县的桥头等地,有的投亲,有的靠友。还有一部分移民在大石头沟另新址,号称新刘村,属太山庙乡。淹没区外的分别划归李青店和太山庙。刘村行政建制被撤消。
1959年春,鸭河口水库修成蓄水,整个刘村街则沉没在茫茫无际的水面之中。